6月14日下午,浙大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博雅书会”第八期读书会在文一404“博雅书屋”举行。在本期书会中,书会负责人隋红升教授带领师生品读了美国著名哲学家保罗·蒂利希(1886-1965)的《存在的勇气》,来自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医学院的部分师生参加了这次读书会。



读书会伊始,隋红升以读书三问(即为何读、读什么、怎么读)开篇,强调了经典阅读对于提升个体人文素养、思想品质 、逻辑思维、实践智慧和语言表达能力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这期读书会之所以选择《存在的勇气》,是因为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硬书”,它以独到的历史眼光和文化洞察力,揭示人类在古代文明、中世纪和近代末期所经历的命运、道德和无意义三种焦虑并提出了应对策略,是一部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阐释勇气的杰作。正如隋红升在世界读书日对这本书的推荐语中所言,“整部作品纵横捭阖,笔力雄健,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是一部能够激发读者思考、赋予人们精神力量的杰作”。

隋红升以“勇气、存在、焦虑“三个关键词,带领师生研读了这部思想密度极高的“硬书”。在阐释“勇气”这个关键词时,隋教授让大家对比了中国三达德(仁、智、勇)和西方四主德(勇敢·、智慧、·克制、·公正)并指出勇气为西方美德之首。《存在的勇气》是一本专论勇气的著作。什么是勇气?概言之,就是不顾非存在的威胁而对存在进行自我肯定。这一界定主要是受斯宾诺莎关于勇气看法的影响。所谓自我肯定,就是使每一存在物(包括人)成为其所是的那种肯定。这一努力是从“存在”那里获得支持的,因为“存在”就是使一切存在物存在起来的那种力量。所以,“自我肯定”也就是对“存在”本身的肯定。但这样的自我肯定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而是一种克服威胁的奋斗追求。威胁来自何处?来自“非存在”(not-being)。非存在是对“存在”的否定,对生命的瓦解。“存在”不是僵死抽象的同一,而是肯定自身的不断追求,是克服“非存在”的永恒斗争。这样的肯定是一种具有“不顾”性质的肯定。所以说勇气是一种不顾“非存在”威胁的自我肯定,这种肯定亦是对“存在”本身的肯定。

在阐释“焦虑“这个关键词时,隋红升指出,保罗·蒂利希认为与智慧的勇气相冲突的除了欲望和恐惧,还有焦虑。焦虑是由于“非存在”对“存在”的威胁而造成人的心理状态,焦虑是有限性,是对一个人自身有限性的经验。它是对于非存在的焦虑,是一个人的有限性之为有限性的意识。作者根据非存在威胁存在的三大方向,提出了型焦虑的三种类型:1.对命运与死亡的焦虑(死亡之焦虑);2.对空虚与意义丧失的焦虑(无意义之焦虑);3.对罪疚与谴责的焦虑(谴责之焦虑)。有关焦虑三种类型的区分得到了西方文明史的支持。在古代文明的末期,是本体的焦虑占统治地位;在中世纪的末期,则是道德的焦虑占统治地位;而在近代的末期,则是精神的焦虑占统治地位。尽管占统治地位的只是其中之一,但其他两种类型也都在场并发挥着效用。

最后隋红升谈及了书中所提到的克服种种焦虑的绝对信仰和存在的勇气,即通过肯定我们的存在,参与到存在本身的自我肯定之中。正是在我们对我们所不认识者的接受中,存在之力得以向我们显现。勇气拥有解蔽的力量(revealing power),存在的勇气乃是通达存在本身的钥匙。

END
图片:沈萍
文字:杨洁羽
编辑:记者团
初审:隋红升
终审:赵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