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爱的温暖,珍惜美的生活——外语分院儿童福利院志愿者有感

发布日期:2011-10-26来源:本站原创






幸福的人是一样的,而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福利院的孩子们都是弃婴,因为小儿麻痹、唇裂、脑瘫、孤独症等原因早已被父母遗弃。但是这儿并不冷清,到儿童福利院需要进入一条巷子,巷子的末端就是福利院。这里有着很好的居住条件,沿路是整洁的小排屋,偏远,静谧,但却不孤单,可以看得出,建筑外墙上每一种跳跃的色彩,都在述说着福利院工作人员对孩子们的关爱,来自美国的志愿者医疗团队也都以极大的耐心和爱心为孩子们进行各种身体体检。

101718日,外语分院宣晓华、徐柳燕、朱宁锐、周婷婷等四名志愿者帮助美国医疗团队了解这些孩子们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我们被分配到了不同的诊疗室,主要工作是充当外籍医生和中国“妈妈”之间的翻译。中国“妈妈”是福利院为孩子找的看护人员,有些孩子平时就寄养在她们家里,直到孩子被领养走,她们再继续“抚养”后面送过来的孩子。这些接受治疗的孩子中,令我们感触最深的是两名孤独症的儿童,5岁的小秋爽,10个月的小紫萱。孤独症研究专家Ann告诉我们,孤独症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脑部疾病,没有方法可以治愈,只能依靠一些辅助治疗来缓解。通常表现为,孩子们能看见,能听见,但他们选择不去看,不去听,不与任何人交流,即使是最亲近的人。小紫萱的情况比较严重,小小的她习惯趴在地上,用两只手不断的揉搓自己的眼睛,仿佛是不愿意看见这缤纷的世界;她全身僵硬,紧绷,蜷缩在一起,不断地晃动,蜷缩再蜷缩;只要我们一把她翻过来,她就会开始很不安的捂眼睛,抓耳朵。我突然想起了《海洋天堂》里文章扮演的孤独症儿童,便更加懂得孤独症的家长得承受多大的苦难才能将一个这样的孩子抚养长大。

工作者和志愿者们不厌其烦的一遍遍重复自己的问题,与孩子进行各种交流,即使被冷漠回应,甚至会有小拳头挥向他们,他们仍旧微笑着说:“good job!”,“good boy!” 。当听闻有孩子即将被领养的时候,他们发自内心地为这些孩子感到高兴,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感染了我,我不禁更加佩服她们千里迢迢来中国的决心。和他们一起同行的还有他们自己的孩子,这应该就是美国人的一种言传身教吧,从小就给孩子们灌输慈善的思想。福利院的工作者也在旁边仔细的观察外籍医生的各种测试方法,耐心记录,学习。真心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够健康,开朗,幸福。

作为翻译的短短两天里,我们不仅感受到这个温暖的社会,也更加珍惜生命。



                                 志愿者:宣晓华(英语20085)


 







返回顶部
关闭
上一篇:下一篇: